新闻动态 NEWS
你的位置:电视奇异果没有u盘怎么安装app > 新闻动态 > 晚清114:晚清第一名将刘锦棠,堪比霍去病,为何遭历史遗忘?
晚清114:晚清第一名将刘锦棠,堪比霍去病,为何遭历史遗忘?
发布日期:2025-02-04 22:45    点击次数:159

罗马主义

我之前提到过,俄国人占领伊犁的初衷并非为了扩展领土,而是为了制约亲英的阿古柏,防止他彻底消灭自己在新疆的代表,极端宗教恐怖分子妥得璘。

读过我之前文章的读者应该清楚,1862年发生的陕甘大叛乱,以及1864年爆发的新疆分裂事件,这些恐怖活动背后,俄国人始终在暗中操控,扮演着隐秘的角色。

正因为这些宗教极端分子与俄罗斯人的勾结,中国在1864年失去了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妥得璘是由俄罗斯人培植起来的,而马化龙则得到了俄罗斯的武器支持,白彦虎与俄罗斯人之间更是关系密切。

然而,由于俄罗斯的战略目标并非是向东扩展领土,而是寻求南方的出海口,同时为了避免激怒英国和得罪中国,因此他们并没有意图吞并新疆。相反,俄罗斯的计划是支持一个亲俄的极端宗教势力,以便让他们掌控新疆,从而确保在俄国人南下时,侧翼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混乱。

然而,俄国人的计划刚刚开始就遇到了麻烦,他们原本以为妥得璘能够独占新疆,没想到却遭到了亲英的外来者阿古柏的攻击,导致妥得璘退缩到了玛纳斯。而俄国人寄予厚望的白彦虎也意外地站到了阿古柏一边,因此俄国人只能再次将目光投向大清,希望左宗棠能够进军新疆,以牵制阿古柏。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让俄罗斯人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他们原以为左宗棠与阿古柏势均力敌,注定会展开一场激烈的较量,最终两者都将遭受重创,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大清竟然涌现出一个卓越的天才刘锦棠,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平定了新疆,这让他们完全失去了冷静。

因此,一直想要对阿古柏采取行动的前俄国突厥斯坦总督考夫曼,迅速做出了180度的转变,开始支持伯克胡里和白彦虎,以期延缓新疆战事的结束。然而,尚未等他理清思路准备采取行动时,飞将军刘锦棠已经逼近了喀什城。

面对即将到来的刘锦棠,慌乱的考夫曼迅速开启绿色通道,接纳阿古柏的残余部队和白彦虎逃入俄国境内,并且给予他们照顾。官员们每天每人发放银五钱,而士兵们则得到二钱的津贴。

在这件事情上,俄罗斯投入了大量资源,因为涌入其境内的各种极端宗教恐怖分子人数至少超过一万。为了在不久后制造新疆的混乱,俄罗斯又对这些人进行了重新武装,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那么,向来节俭的俄罗斯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有两个原因。首先,俄罗斯人曾自豪地宣称,任何地方只要插上双头鹰的旗帜,就永远不会被他们失去。听到这句话,别以为俄罗斯人只是在夸夸其谈,他们在很多地方确实做到了这一点。要不然,为什么今天俄罗斯的领土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呢?

尽管俄国人最初占领伊犁的目的是为了震慑阿古柏,但他们很快意识到这里实在是个宝地,每年竟能榨取出数十万两白银,简直如同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因此俄国人愈发不愿意离开。

其次,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俄罗斯在欧洲遭遇了重大损失,迫切希望在政治上挽回局面,因此伊犁问题绝对不能放弃,这也是他们需要白彦虎一伙人来协助他们解决伊犁的原因。

有些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之前不是提到崇厚刚到圣彼得堡后,俄国人很快就同意归还伊犁吗?这好像与这里所说的内容不太一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由于这句话是在1879年3月说的,而在1878年,崇厚刚从上海出发,乘船前往波罗的海时,俄国人已决心不归还伊犁。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俄国人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因此在1879年便开始转向行善了吗?

不要抱有幻想,天上不会掉下美味的馅饼。这段时间,他们被刘锦棠吓到了,因此只能放弃自己的美好期望。

我们之前提到,俄罗斯人意识到他们占领伊犁的行为是不合法的,因为这违反了1864年双方达成的划界协议,明显是一种侵略行为。因此,俄罗斯人只能声称,他们在占领伊犁是为了代替大清政府进行管理,理由是新疆局势动荡不安,大清政府无法有效治理。

之前这个理由确实有其道理,因为事情本身就是如此。然而现在刘锦棠已经成功收复了新疆,如果再继续这样说,那就显得毫无根据了。

尽管北极熊并非完全是个好角色,但在那个时期,它确实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超级大国,能够与英国在欧亚大陆上争夺霸权,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还是需要顾及面子的。

然而,尽管俄国人注重面子,他们同样也渴望实质利益。因此,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制造新疆的动荡,这样他们便可以堂而皇之地继续留在伊犁。

那么,如何才能将新疆搞得混乱呢?之前我们提到,直接派兵是不现实的,因此他们只能依赖阿古柏的残部和白彦虎等人。这正是考夫曼选择庇护他们的原因,绝不是某些历史书里所称的由于白彦虎派马壮向俄国人送了一些金银,才让俄国人贪图利益而选择庇护他们,这样的看法未免太低估俄国人的能力了。

因此在1878年9月,左宗棠向新任俄国突厥斯坦总督发文,请求与其取得联系并归还伊犁。同时,朝廷也派崇厚前往俄罗斯讨论此事,而就在此时,俄国人则开始对新疆进行全面的袭扰。

新任突厥斯坦总督科尔帕科夫斯基,基于当时清军在新疆的驻军布局,制定了一系列进攻策略,决定在新疆的中部和南部实施越境袭击并迅速撤退,寻找机会占领城市的骚扰战术。

不要低估他的计划,尽管只是几句简单的话,但却极其阴险,完全锁住了清军的要害,轻则使大清在伊犁事务上全面妥协,重则可能迫使清军放弃新疆,究竟为何会这样呢?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新疆的面积非常广阔,达到了166万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五个德国的面积。如果换算成中国内陆的省份,约等于四到五个省的大小。然而,你知道在这片占据了中国领土1/6的地方,当时清军的防守人数仅有三万多人吗?

他们的分布大致如下:北疆由金顺统率的1万余人,主要是以前多隆阿的部下,还有徐占彪指挥的川军,景廉和荣全麾下的驻疆绿营,以及后期整编的孔才和徐学功带领的地方民团。

尽管这支军队规模庞大,但其战斗力相对较弱,玛纳斯攻防战便是一个例证。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他们靠近伊犁,俄罗斯人为了避免直接冲突,这里并不是他们的主要进攻目标。

新疆中部地区,具体是库车至阿克苏一带,由张曜指挥,驻扎兵力约为4500人,装备相对优秀,但其中仅有500名骑兵,其余全为步兵。这支部队几乎无法灵活调动,仅为了守卫中部的几座重要城市,人手就显得不足。

新疆南部的喀什、叶尔羌和和田等地,驻扎着由刘锦棠指挥的湘军主力,共有1500名骑兵和8500名步兵。尽管人数并不算庞大,但这支力量是清军在新疆南部和中部唯一的机动部队。

因此,你有没有注意到,清军实际上能够有效调动的机动部队,顶多也就4000人,这么大的区域内,实际上等同于没有防守。

此外,俄国人的战术策略是派遣白彦虎麾下的精锐骑兵,针对新疆中部进行骚扰,主要集中攻击那些防守薄弱的农场和驿站,破坏当地的粮食生产,切断南北交通,使清军既无法在当地收集粮食,也无法进行南北调运。

这一策略实际上就是从根本上削弱敌方的基础,让当地居民陷入困境,造成民心动荡,从而使清军的后勤供应陷入困境,难以维持。在这一策略见效后,再从南方调集约1万多名阿古柏的残余部队,分批进入南疆。同时,借助在俄国境内的和卓后裔进行动员,利用当地对和卓的崇拜,激起民众的叛乱,给予清军致命一击。

此外,这场战争的关键在于避免与清军进行正面交锋。可以利用白彦虎和安集延部队主要骑兵的特点,采取打了就撤的游击战术,绝不在同一地点逗留过久,从而令清军束手无策。

为什么他的这一招如此厉害呢?因为你有没有发现,清军在南方几乎没有骑兵,总数还不到2000人,分散在这么广阔的区域,这场战斗要怎么进行?

客观来说,这场战争确实难以进行,至少对于刘锦棠以外的其他人来说,几乎只能选择认输。因此,新任突厥斯坦总督科尔帕科夫斯基对自己的部署充满信心,他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伊犁的中国人不可能回归。

不仅仅是伊犁的中国人无法回去,甚至如果他们愿意,中国人在新疆也可能无法立足。因此,在这场谈判中,如果中国人想要维护新疆的稳定,就必须舍弃伊犁,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俄国人心情愉悦,能够占到便宜的情况下。

刘锦棠

1878年9月,白彦虎的500多名骑兵从伊犁地区出发,向新疆中部进发,展开了大规模的烧杀抢掠行动。这些骑兵善于避开重兵,专门攻击清军的薄弱环节,驻守的军队虽然不断出击,却始终无法捕捉到他们的踪迹。

与此同时,阿古柏的残余势力,以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小队,频繁地渗透到南疆,煽动当地群众进行叛乱,那些不服从的人则遭到残酷的屠杀,致使南疆的局势再次动荡不安。这些人行动隐秘,稍有风吹草动便迅速撤回俄国境内。

起初,刘锦棠对他们无计可施,几次向俄国突厥斯坦总督发信,恳请他移交白彦虎,阻止这些宗教极端分子进入中国境内,但俄方却总是推诿,含糊其辞,显然是故意制造困扰。

驻守的湘军在敌人频繁的攻击下,情绪高涨,纷纷请求进入俄国进行追击。然而,左宗棠却表现得十分冷静,及时制止了他们。他在给刘锦棠的信中提到,这样的话可以与俄国人讨论,但绝不能付诸实践。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战斗,清朝已经达到了自身的极限,除非万不得已,绝不能轻易引发全面战争。

此外,左宗棠还指示刘锦棠,不仅要避免进入俄国领土,还要尽快击败白彦虎和阿古柏的残余势力,彻底铲除他们,理想情况下应在谈判开始前就解决此事。

这不仅关乎崇厚在俄国的谈判能否顺利进行,还涉及到清军在新疆的立足问题。每延误一天,困难就会增大,因此必须加快速度。

刘锦棠面临考验的时刻来临了,眼前只有这点兵力,却需要守住如此广阔的区域。要想战胜骑兵,光靠步兵是不够的,更何况敌人还有一个稳固的后方。这就好比在束缚双手双脚的情况下与他人交战,在如此多的不利条件下,这场战斗又怎么能赢呢?

因此我认为刘锦棠是晚清最杰出的将领,这绝非空穴来风。翁同龢对他的崇敬可见一斑,认为有他在,甲午战争必定能获胜。而李鸿章也曾私下对同事表示,左宗棠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完全是依赖刘锦棠,这样的看法并非无根据。

在同一时期的杰出将领中,刘铭传为了守卫台湾而奋战,冯子才则在镇南关取得了胜利。他们所参与的战斗仅仅是地方性的战役,并且都得到后方的支持,以少胜多,从未遭遇刘锦棠所面对的那种复杂局面,也没有人像刘锦棠那样从始至终都未尝败绩。

刘锦棠不仅从未遭遇失败,更为重要的是,他赢得的每一场战斗都被视为奇迹,这些胜利都在挑战人类的极限。让我们来探究一下,在这样一个似乎无解的困境中,刘锦棠是如何铸就传奇的!

如果我们将刘锦棠比作武林中的高手,那么他的武功特征便是一个“快”字,快得无与伦比。

1878年9月10日,白彦虎指派他的手下碎屹塔、孙义和、金山带领超过500名骑兵,再次闯入新疆中部,攻陷了阿克苏西南500里处的柯尔坪,这正是杨芳当年大败张格尔叛军的地点。随后,他们又攻占了阿克苏附近的雅哈托库克台、车底库尔台和色低客台,气焰十分嚣张。

清军多次出击都未能成功,刘锦棠最开始派提督杨金龙和提督谭慎典去追击敌人,但每次得到消息往往都是几天之后,等他们匆忙赶到事发地点时,敌人早已逃之夭夭。

对于这支“行踪不定、难以捉摸”的匪徒,刘锦棠很快意识到自己的策略不够有效,单纯追在敌人后面绝非良策,那他该如何应对呢?

经过几天的苦思冥想,刘锦棠突然意识到,面对这样的对手,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在敌人采取行动之前,提前掌握他们的动向。然而,刘锦棠并不是像孙悟空那样能够洞察敌人心思的人,他又如何才能了解敌人的意图呢?

尽管刘锦棠无法直接进入敌人的内心,但他很快意识到,站在敌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同样有效。明白了这一点后,问题瞬间变得容易解决。

于是他继续沿着这个思路进行推理,如果我是敌军,抢夺了如此多的物资,接下来会采取什么行动呢?显然,他们会将这些掠夺的东西带回他们在俄罗斯的住所。那么,既然是返回家中,应该选择哪条路线呢?当然是没有清军驻守的道路。

经过深思熟虑,刘锦棠突然感到茅塞顿开。他拿起地图仔细观察,发现有一个非常偏僻的归途关口,即使是离得最近的清军,也要走上400里。刘锦棠心里想着,如果我是匪帮,肯定会选择这条道路。

然而,上一次掌握敌军动向,已经过去了两天。根据正常骑兵的行军速度,刘锦棠推测敌人明天天黑之前必定能够到达那里。

然而,既然他推测敌军会选择这条路径,正是因为离他们最近的清军也有400里之遥,因此可以反推,清军在一天一夜内肯定无法赶到。这正是敌军选择这条路的原因,那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对于刘锦棠而言,如果你认为我无法在一天一夜内行军400里,那我就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给你看。

因此,刘锦棠指派了离他们最近的清军道员罗长祐,他正是那位在吐鲁番战役中,连续行军200里,突然袭击敌人后方,击溃了3万敌军的著名将领。这一次,他将带领部下,再次挑战人类的极限,计划在一昼夜内行军400里,彻底消灭这支敌人。

没错,400里地,你没有听错,确实是200公里。这是从北京到唐山,从上海到杭州,从广州到河源,以及从成都到内江的距离,等同于跑五场马拉松。除了蒙古骑兵之外,历史上和现代中,没有任何一支步兵与骑兵结合的军队,能够在24小时内完成400里地的行军。

即使在解放军的历史记录中,也难以找到类似的案例,清风店战役中解放军的极限为120公里,而这个数字还比之多出80公里。

根据一些历史文献的记载,红军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杨成武和王开湘曾带领红四团在一天一夜内行进了240公里,约合480里。然而,这一数字存在争议,因为其他资料中提到的则是240里,即120公里。不论哪个数据更准确,这样的决定对于普通指挥官而言,都是无法想象的挑战。

然而,刘锦棠的军队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他们在短短24小时内行军了400里。在1878年10月3日,这一天,他们在一个名为冲肴罕的地点创造了传奇,阻挡了敌军的进攻,斩杀了敌将碎屹塔,俘获了金山,消灭了超过一百名敌人。

尽管这场战斗中,清军在追击时因过于疲惫,导致不少白彦虎的手下匪徒逃脱,但从那以后,他们却完全被震慑住,再也不敢踏入新疆。

由于他们无法想象还有什么事情是刘锦棠无法完成的,在他们看来,刘锦棠早已超越了人类的范畴,成为了一位超人!

你绝不要以为刘锦棠打仗仅仅依靠速度,他还有一项独特的能力,就是能够在全然不熟悉的地区迅速搭建起情报网络。

众所周知,古代战争中最大的难题之一是由于认知的局限和技术手段的不足,导致难以全面掌握敌方的动态。大多数情况下,战士们只能依赖口耳相传的信息,往往对敌人的动向感到茫然不知。

因此,在近期备受欢迎的电视剧《庆余年》中,剧中现代人穿越到过去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为古人建立了一个情报机构——监察院,这无疑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虽然古代人也意识到间谍的作用,但对于系统地收集和管理情报,古人是完全不具备这种理解的。

当然,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如果在真实的古代社会中,真有哪个国家能够达到如此认知水平,那早就已经统治了整个世界。

然而,刘锦棠几乎可以被视为一个天才。作为古代人,他无论身处何地,总能将情报工作做得极为出色。前面提到的达坂城之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他在南疆所进行的种种活动,更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对于古人而言,简直是达到了巅峰。

清政府在南疆所面临的最大困扰,就是常常无法及时掌握境外敌人的动向,常常等到敌人逼近时才意识到危险。然而,自从刘锦棠来到这里,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1878年10月末,阿古柏的旧部阿里达什联合默里开尔木和卓,以迭拉什汗为首领,组织了阿古柏军中的5名五百夫长和180名士兵,声称要帮助和卓复辟,准备秘密进入南疆制造骚乱。

你可不要以为对方只有少数人,早在卓发动叛乱的时候,起初也只是小规模的参与者。然而,他们通过激发极端宗教信仰进行宣传,迅速就能吸引到众多叛军的加入。

历史上,清朝政府对于此类事件往往缺乏预见,通常是在事态严重后被迫采取措施。然而,这一次,当这几位在境外策划时,刘锦棠早已洞悉了他们的意图。

大家一定要铭记,刘锦棠在这个时期,去南疆还不到九个月,情报网络竟然已经扩展到了国外,你觉得他厉害吗?

因此,这群人一进入新疆,就与一群信奉和卓的柯尔克孜族人及其首领,极端恐怖分子阿普杜拉哈马以及他的儿子买麦提斯联合在一起,刘锦棠便亲自带领提督谭慎典,在当地情报人员玛木特伯克的引导下,迅速展开了行动。

1878年11月10日,这群正在策划暴力行动的恐怖分子万万没料到,尚未正式发动攻击,便已被刘锦棠指挥的清军围住,结果措手不及。最终,除了阿普杜拉哈马和他的儿子买卖提斯逃脱外,其余300名恐怖分子全部被消灭,30人被抓获。

这就是情报的威力,在危机尚未全面爆发时,就已经得到遏制,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

阿普杜勒哈马逃回俄罗斯后,俄方立刻感到不满,付钱养你是希望你去做事,怎么能回来白吃饭呢?

因此,阿卜杜勒哈马只能与大小和卓的后代们联合,通过他们进行动员,不久便组建了一支几千人的军队。

不过这次他变得更加机智,意识到刘锦棠并不好对付,于是不敢轻举妄动地深入南疆。然而,面对俄国人的任务,他也不能忽视,于是选择在离俄国边境不远的地方驻扎营地,持续对南疆施加压力,让清军不得不与他耗下去,无法进行其他行动,这样也算是对俄国人的一个交代。

因为上次遭遇了刘锦棠的麻烦,这次他变得聪明了,仔细挑选了一个两侧环山的山谷扎营。一侧通往俄罗斯,另一侧则通向南方。谷口有片戈壁,四周开阔无垠,根本没有藏身之处。

阿普杜勒哈马的计划是,如果清军再次进攻,他们必须经过谷口的戈壁,这样他就能远远地察觉到清军的动向。一旦情况变得危险,他可以迅速撤回俄国境内,一旦清军退去,他便可以重新返回,继续对清军施加威胁。虽然打不过你,但耗死你总是可以的吧。

这招实在阴险,不过这真的能让刘锦棠束手无策吗?没门!

老鼠不愿意出来,有什么了不起呢?只要在它的洞口放上一块香嫩的肉,它肯定会忍不住跑出来的。

经过多次调查,刘锦棠意识到无论采取何种行动,都会引起敌人的警觉。因此,他决定派遣几名杨子荣,实际上是几名柯尔克孜族的情报人员,潜入极端分子的内部。

这些人向阿普杜勒哈马提供了大量虚假情报,坚定地告诉他,刘锦棠已经带领主力军队前往新疆中部与白彦虎交战,而南疆则显得防守薄弱,正是进行大规模交易的绝佳时机。

阿普杜勒哈马果然中了圈套,派遣了2300人,准备对喀什噶尔进行突袭。这一旦上钩,结果自然不会理想,最终落入了刘锦棠的埋伏之中,几乎全军覆灭。

刘锦棠不仅作战迅速,而且在情报收集方面也非常出色,尤其擅长指挥大规模的机动战。

阿普杜勒哈马及其后代们,手持俄国提供的武器,花费着俄国的资金,然而事情总是进展不顺,最终惹恼了俄国在突厥斯坦的当局,结果他们下达了严厉的命令:如果再不能有所作为,就不许回去!

1879年8月3日,阿普杜勒哈马指挥着3000多名士兵,围攻了一个位于喀什噶尔700多里外的小城,名为色勒库尔,现今称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古时被称为石头城,地理位置大致位于今天中国、塔吉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的交界处。

阿普杜勒哈马之所以选择这个地点,是因为尽管与喀什的直线距离不远,但却被喀喇昆仑山脉隔开。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境内有世界第二高峰——海拔8611米的乔戈里峰。清军的救援行动十分艰难,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环境中行军,就算清军再快,也需要将近半个月才能到达。

而且,在卓们的协助下,阿普杜勒哈马还煽动了许多柯尔克孜族人进行叛乱,导致从英吉沙到此地的粮食运输线被切断。清军在进行救援时,仅仅解决沿途的补给问题,就已经让他们感到十分棘手。

因此,阿普杜勒哈马这次势在必得,即便出现意外,攻击失败也无妨,因为这里距离俄罗斯边界非常近,他随时能够撤退到俄罗斯境内。

对于一般的将领而言,能够准时抵达色勒库尔就已经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了,其他的愿望根本不敢奢求。

然而,对刘锦棠而言,这被视为一次难得的机遇,他决心趁此时机,彻底铲除俄国人掌握的阿古柏残余势力。

有时我真的搞不清楚刘锦棠所指挥的这支清军,究竟是由哪些人构成的军队?这支以步兵为主的部队,竟然能够携带20天的口粮,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持续行军一个月,这样的体力消耗,即使是对登山者而言,也是一项难以想象的挑战。有时在阅读古籍时,我不禁会想,刘锦棠的手下,真的只是来自湖南乡下的农民吗?

然而,这并不是最令人惊叹的部分。当刘锦棠靠近敌军时,他又采取了一个极为大胆的行动,指示董福祥和张俊带领一支队伍,在短短4天4夜内,绕行800里,去袭击敌人的后方。

这可是要在喀喇昆仑山脉中行军啊!在被冰雪覆盖的高山之巅,氧气极为稀薄的环境下,清军要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达成这个目标呢?

然而,他们确实实现了这一目标,这一点毫无疑问,因为不仅有中国方面的记录,还有俄罗斯方面的资料,清军凭借这支特殊的部队,成功切断了阿普杜勒哈马的退路,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关于这次行军的艰难,古籍中记载道:“此次征途所到之处,几乎全是荒凉阻隔,自古鲜有人迹的地方,石壁直立如冰,直刺云霄,鸟道陡峭险峻,士兵和马匹都需借助他人之力才能攀爬,俯瞰深谷,迷雾弥漫,无法看清底部,烟雾弥散,空气浑浊,导致其中的人失去知觉,许多士兵因此感染急症,战马和粮草也因坠崖而死,受伤者更是数不胜数,自从出关以来,行军的艰苦与劳累,未曾有过如此之严重。””

真是令人震撼!刘锦棠的军事生涯几乎是对人类极限的不断挑战,他的每一场胜利几乎都建立在那些看似绝对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之上。

让人意外,实在是太意外了,对于刘锦棠的敌人而言,刘锦棠的一切举动都令他们感到震撼,极其震撼,震撼得让他们目瞪口呆,震撼得难以置信。

阿普杜勒哈马的军队遭遇了惨重的损失,超过2000人被击毙,63人被俘,最终只有30多人幸运地逃回了俄罗斯的领土。

在这样的人数下,成功守住了如此广阔的区域,刘锦棠在这段时间内,接连击溃了俄国人发起的5次大规模攻击,消灭敌军近十万,彻底让敌人感到恐惧,泪流满面,完全失去了斗志。

面对如此令人震惊的对手,俄国驻突厥斯坦的新任总督科尔科帕夫斯基感到无比无奈,彻底失去了信心。自1879年9月以来,他再也没有心情去策划对新疆的破坏行动,已经完全认输!

在这些显著成就面前,还有谁能否认刘锦棠是晚清第一名将的荣耀?又有谁能够质疑这位真正的飞将军的地位呢?

然而,读到这里,许多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这位在中国军事史上可以与卫青、霍去病、李靖等名将相提并论的边疆将领,为什么我们几乎没有听说过呢?

在1952年,中国出版了一本名为《阿古柏的十年革命史》的书籍,而在1955年,又有一本名为《歌唱英雄白彦虎》的诗集问世。这两部作品中的角色,一个是来自中亚的侵略者,另一个则是宗教极端分子、分裂主义者和叛国者,他们竟然被塑造成了正面的形象。与之相对的,那个镇压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英雄,自然就成了一个禁忌的话题。因此,许多人对他并不熟悉,这并不奇怪。

因此,每次阅读这段历史,我总是忍不住叹息,然而在叹息之余,又感到无比愤怒,历史的真相怎么可以被如此歪曲,民族的先辈又怎么能总是被忽视,必须有人站出来做点事情,这也是我为何决定写下这段历史的原因。

“青山无法阻挡,最终还是向东奔流而去。”

我坚信历史终将恢复其真实的面貌,毕竟真相始终是真相。

俄国人试图在新疆制造混乱的阴谋,最终被刘锦棠完全摧毁。在这样的有利形势下,崇厚的谈判是否也能取得辉煌的胜利呢?

#图文创作激励计划#